红板报对话建筑档案 | 在三维的建筑里,拥抱「第四空间」

2020的四分之一已经过去了,历史一遍又一遍被见证,再一遍又一遍被遗忘,四处弥漫的恐慌已然开始消散,当阳光再次眷顾这片大地的时候,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复工、复产、复课,花常开,鸟常鸣。

但时间必然是会留下点痕迹的,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

建筑是时间、空间和历史的凝结,它们不会说话,也不会说谎。

这也是红板报此次对话建筑档案的初衷,人们生活在大家所熟知的“第一”、“第二”、“第三”空间里,从居住,工作,到休闲娱乐,我们往往只看见了建筑的功能属性,是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按照人类的需求把空间切割了,但若因此认为建筑只是三维世界里的功能区域隔档,那未免太小瞧它了。

超越建筑三维空间的“第四空间”

时至今日,我们只消看一眼,便能从切尔诺贝利空荡荡的残垣中读懂一本书也说不完的惨痛;也能从重启的小汤山医院看见它被时代选择、被抛弃又再次被时代选择的命运;还能从快速搭建的“火神山”医院里一窥万众抗疫的速度和决心。

这种建筑与人独有的交互感受,是超越三维的。基于每个人独特的记忆、当下唤起的情绪感受、视觉营造的感官冲击。

当我们身处建筑当中,我们一定是在三维世界之外延展了一个更大、更开放、更多维的世界,我们愿意称之为“第四空间”。

这个空间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它更像物理空间之外的一切,与你所处的位置无关,与你沉浸当下的那个世界有关:当我们在北京的美术馆看一幅来自莫奈的画作时,我们不会意识到我们在北京,在2020年,在这里,在当下,我们是在画里的世界,是在和那个时间空间发生关联,同样的道理可应用于音乐、电影、书籍、网络空间……

在无限的“第四空间”重新感受自我

有一些建筑确实是可以让人有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甚至有一些建筑生来就是服务于让人更好地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目的的,比如上文提到的美术馆、封闭幽暗的电影院、与世隔绝的赌场还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成年人的世界里,现实是沉重的,但我们可以在无限的“第四空间”里,去回血,去重新感受完整的自我。

相信很多建筑设计师们都会很喜欢香港这个城市,逼仄的空间里,总是存在这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力。笔者也有幸在这座城市中生活过一段时日,诚心而言,香港的“第一”“第二”空间都十分让人不舒服,因为实在是小得没有办法舒展,但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却是出奇得宽阔、舒适和体面,无论是商场还是公园。

去过九龙公园的人可能都对公园中央那个半露天的游泳池群有印象,那是一个公共的游泳馆,有学生卡的话,游一次泳十元港币左右,在寸土寸金的尖沙咀,有着这样一块绿地以及这样一个大型的公共泳池,对于在这座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人来说,是对高压生活的一种高效缓冲,也是逃离自己不体面住所的一个真实去处。

人们是需要「第四空间」的,在办公场所中,我们也能看到各种各样激发灵感的空间设计,可以是茶水间、卫生间、食堂。至于那些创造力密集型的行业,比如广告公司、建筑公司、个性的独角兽公司……大家为它们的办公环境而着迷,不仅仅是因为看起来很酷,更是因为当我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更好地进入我们想去那个的“第四空间”。

红板报这次发起了「精神复工计划」是希望在各行各业复工之际,提醒大家也不要忘了关注、关怀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建筑档案所参与的「6号计划」的主题便是「寻找第四空间」。


【互动话题】

说说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建筑,让你感到震撼的建筑。

或者你对建筑设计还有什么想了解,

也可以在评论区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