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八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主题为“时间永远分岔”,初选名单今日正式揭晓。
本届评选于4月15日正式启动,黄子平、黎紫书、陆庆屹、施战军、孙甘露(按名字首字母排序)五位受邀组成本届评委团,他们在数月中,悉心审读参评作品——截至5月15日征件结束,评奖办公室收到来自作家与出版单位的近百本小说作品参评——并各自提名,最终组成本届入围初名单。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由瑞士高级制表品牌宝珀BLANCPAIN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出版品牌理想国共同发起。公正、权威、专业是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诞生时确立,并将一以贯之的原则。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是华语文学领域首个为发掘和鼓励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由商业品牌与出版品牌联合创立的奖项。这一奖项的设立,也是为了让大众真正感受到“读书,让时间更有价值”。
2025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初名单(按照作家名字首字母排序)及入围理由:
包倬《青山隐》
城与乡数度往返,将视野充分伸展开来;亲历与他者视角互换,使叙述富于弹性,难以理解的无力和试图和解的愿力,又让俗世生活泛出哀感与恩义,如落日西沉时仍在燃烧的光霞。
常小琥《大狗》
胡同往事的记述里,承载着实在的烟火形貌,隐约着难言的不安缘由。历史结结实实地附着在人物身上,以命运化形,最终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常小琥的语言细致且克制,他的写作是一种清晰的看见,以当代人的眼光,不断向后看,又不断向前叩问,在这样的目光中,阅读者会下意识地看向周身,拨开些许迷雾。
崔君《有山有谷》
女性书写,但没有把笔力全用于书写或放大女性的困境。文笔平实语言朴素,却不失优美。无论写城乡的差距或代际之间的罅隙,都十分克制,不流于煽情。各篇作品在艺术上的完成度都比较高,同时兼具真诚。认真打量有确定性来由也有未知性可能的物我世界,努力刻写其骨肉成分和内心纹路。
高临阳《把空气冲破一下》
隐约的真相潜藏在几个故事的细微处,在其富于流动和暗涌的叙事中,节奏明快向前,种子落地生根,继而结尾处轰然翻涌出对记忆、关系、生活困境的复杂冲撞。行文中的巧思和语言上恰到好处的幽默,也许是他、也是当代大多数年轻人应对这种冲撞的唯一方式。作者的写作与旧有的章法、技巧主动隔离,真诚地面对90这一代人的处境,细致、敏锐,不悲苦,天然地传递着这一代人的基本态度。
孔孔《我周围的世界》
承接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母女关系的女性书写,《我周围的世界》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勾勒出几代女性群像,试着勘探母女关系中爱与憎的新变。孔孔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笔力惊人。
栗鹿《1997年的蛹事件》
荒凉、疏离、无常与微微暖意交织在一起。仿佛成人延续在孩童的视角记忆里,仰视着世界和似幻似真的过去。在现实的轮廓里勾勒了梦的色彩,平常无奇的事物都带上了陌生化的新奇视觉。轻灵的文字与负荷的成长形成张力场,才分和思索诉诸独属于这一代人的意象。
辽京《白露春分》
青年作家中书写长篇小说的不多,它以“赡养老人”为主题,延伸到家中其他女性的处境,揭露一个中国家庭最难堪而不欲为人知的根底,诚实得几乎像是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传性质。绵密紧致的针脚,把四处散落的人生碎片,缝制成一袭裂纹累累的百衲衣,不动声色搅动着时间的暗潮。沉稳松弛,不疾不徐,时空的切换自然圆润,自由穿行在人物内心与外部之间,从最微小的细节钻入人的骨髓里去。语言节奏疏密有致,扎实又通透。
吕铮《大风暴》
在《三叉戟》以老警察的故事取得公众关注之后,《大风暴》旋入了更幽深的社会、心理和人格天地,以更烧脑的情节转换和更不可理喻的命运走向,探索了权利、欲望和环境力量所构成的深渊的底细。谜团设置、个性人物、警事案情之下,是人性困境与人生突围。
邵栋《不上锁的人》
聚焦于当下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既有向内雕琢思维与情感的视野,也有外部压力作用于人的凝视。沉稳耐心地剥开表面的层层迷雾,深入到人内心隐秘的深处。每个故事的记忆点都很清晰、独特。大量的近距离特写、不同视觉的切换营造出强烈的悬念,让人产生与人物贴近的同理心。作者虽不是地道的香港人,但书中作品对香港景像和气息的捕捉十分准确,而且擅长“讲故事”,也精于细节。无论是叙事抑或语言,两者在雅俗之间的调度都十分合宜。
双翅目《水星逆行》
多篇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科幻短篇小说,展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深刻洞察。打破科幻文学类型桎梏,不局限于传统的科幻叙事,而是从古老传统中汲取灵感,例如《毛颖传》、龙图腾、文面习俗等,以想象力为引,引导读者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历史、文化和未来之间的关系。
水笑莹《到上海去》
仿佛一列通往上海的火车里的人物群像,白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张张栖居城市一角容易被忽略的女性面孔。这本书让人想起每天在楼下看到的那些保洁女工,她们通常背着一筐洁具,急匆匆地朝门禁跑来,她们不仅是“保洁”这个符号下的群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和尊严。是一部能将人“唤醒”的真诚的作品。
苏枕书《玲珑塔》
人生的起落和挣扎,构成了一幅酸楚的世俗图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下,焦虑、困惑始终伴随着书中的人物。《玲珑塔》以其深切的人性观察和略含反讽的叙事艺术,提供了观察知识女性的独特视角。自由间接引语的娴熟运用,将人物和作者的态度巧妙地融汇——既是讽刺也是慰藉,不时闪现的风俗和景物描写,令故事的含义在同情和无奈中跌宕、延展。人世的困顿和曲折在看似不经意的讲述中,微妙地呈现出来。
王占黑《正常接触》
语言极具特色,作者的身段看似放得低,却十分有个性,追求的不是一般学院派的传统标准。擅于描述市井生活和人物,展现出对真实生活和社会的深刻观察,而且叙述口吻畅快、自然,有一定的戏谑感,在一众作品中分外接地气。
杨好《大眠》
以冷峻诗学解剖现代性创伤,透过叙事断裂与肉体隐喻,直击资本逻辑下人的异化。结尾的死亡场景,将个体存在升华为系统暴力的仪式性献祭。
宥予《证明》
书里的人在意识中流动,被生活的旧影缠绕着。空气、光线、气味、色彩……也不再是外物,而是与人共生的一部分,静止的一切也因为有具体的质感,因而有了生命。作者有非常敏锐且独特的生命经验,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称、不同人物的感知差异和密度的探索也很深入。语言作为感官的载体,非常出彩,仿佛眼睛所经之处,遍地流动的思绪。
张悦然《天鹅旅馆》
作者擅用“静物描写”与“悬置动作”制造延宕,语言简净而带“冷抒情”质地,并以“重复与空缺”制造节奏张力。整体构成一幅“后家庭伦理”的静物寓言:失去与占有、观看与被观看,在湿冷的空气与画框边缘凝结成“悬疑的诗意”。
子禾 《野蜂飞舞》
几段失重的人生切片,聚焦于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隔膜,作者试图将隔膜撕开一条缝隙,在现实的困境中透进一丝和解的微光。文字沉稳、静气,描述特别细腻而又不显拖沓。一般淡化故事,但留白适度,叙述的节奏和转折掌握得宜,氛围感很强。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哲学思想的加入都恰到好处,不显突兀。整体特别大气,也特别具有精神上的“厚度”。
参评作品被任一评委提名,即获得入围初名单资格,9月15日,依据评委多数表决,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将公布最终入围决选名单的 5 部作品,首奖获奖者(1名)将于10月举行的颁奖礼现场揭晓,敬请期待。关于评选办法与奖项进展,可关注新浪微博、小红书话题#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与文学奖官方网站 http://www.ilixiangguo.com/literary.html。
2025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1985年与陈平原、钱理群一起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多年。著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灰阑中的叙述》《文本及其不满》等。
黎紫书,马来西亚华文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流俗地》以及短篇小说集《野菩萨》、微型小说集《余生》、散文集《暂停键》等十余部作品。
陆庆屹,导演,摄影师,剪辑师。代表作《四个春天》获2018年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最佳纪录长片,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提名。2019年出版同名文字作品。
施战军,教授,编审,评论家。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主编有《人民文学》多语种外文版、《新活力作家文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汇编》《这世代——两岸青年作家书系》《中国新世纪文学大系批评卷》等书系十余种。著有《世纪末夜晚的手写》《爱与痛惜》《活文学之魅》等。
孙甘露,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呼吸》,小说集《时间玩偶:孙甘露中短篇小说编年》,随笔集《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时光硬币的两面》,访谈录《被折叠的时间》,纪录片《此地是他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