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出美国机场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由。再也没有呼吸难受,再也没有任何压迫”。…“这里的空气如此甜美清新,而且有些莫名的奢侈。在我成长的中国城市,外出必须带上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
“在来美国之前,生命、自由、对幸福的追求等概念,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直到我来到马里兰大学。”
以上是美国马里兰大学一位华人女学生的2017年毕业演讲,瞬间在留学生圈子里炸开了锅,不仅遭到留学生的强烈谴责,更引爆了国内互联网。对演讲的评论形成了两极化趋势,一部分国人认为这番言论不实,涉嫌“辱华”;另一部分国人则觉得她说了实话,一个大国应该有肚量接受批评。为什么一番在国际上经常听到的批评中国的言论,到了一个留学生嘴里,激起了人们如此强烈的反应,让人格外不舒服?
1. 用夸张的语言和行动强化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
“印度就是一个遍地强奸犯的国度。”大部分国人对印度的印象,源于过去两年印度强奸案频发时,国内对印度性别歧视、种姓压迫的夸大报道。这种描述他国悲惨环境、生存环境的报道范式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暗合了我们内心的道德优越感。真正去过印度,才发现这种报道多有偏颇。同理,Yang同学的行为不妥之处,就在于夸大已知事实,来迎合很多根本没到过中国的美国人的刻板印象。
2. 个体言论自由需尊重,不能随便将其扣上“辱华”的帽子
Yang同学所说的中国空气污染、言论不自由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如果指出中国的不足和缺陷就是“辱华”的话,那痛斥国民劣根性、奴性的鲁迅岂不就是“辱华”急先锋了?批评自己国家的不足之处很有必要,但是批评不是肆意夸张、迎合。另一位同样指出国内不足的中国留学生就言之有道,让人深思。
3. “言论自由”不仅意味着可以畅所欲言,也意味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Yang同学一定没有看过美国《权利法案》全文。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公民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但是!美国宪法规定,说这十八类言论属于犯罪,其中就包括:亵渎国旗和国家、引发暴乱、造谣生非、妨碍公共秩序。美国对于“个人言论”仍采取干涉主义。自由不仅意味着天赋,还是一种义务,我们要承担“自由的重负”,即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4. 毕业典礼作为公开场合,背后隐藏校方价值观
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看一看Yang同学讲话的背景,就会发现美国的毕业典礼等级森严,每一年都有一个主题,由校方和教授集体制定。所以Yang同学的演讲内容,可能是她个人和美国校方的共同“成果”。
5. 群情激愤的媒体和网友反应,背后是受挫的民族自尊心
最近这些年,国际最热衷讨论的国家之一就是中国。关注中国的声音里,有赞扬和追捧,也有严重失实的诋毁和挑衅。被骂并不稀奇。马里兰演讲女生批评中国之所以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主要是从情感层面上体会到了一种“背叛”,这种“背叛”是对民族自尊心最大的伤害。
当媒体去审查一个个体言论是否爱国时,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在曾经的德国、日本都发生过。我们不应该用这种“贴标签”的方式去对待给自己国家“贴标签”的人。
就在“辱华”事件发生前五天,法国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红毯上,网络主播徐大宝身着“红色国旗”亮相,同样引来网友怒斥,称其“侮辱国旗”。同样是在国外,同样在公开场合,一个以“穿国旗”显示爱国情怀,一个批评祖国、对美国大加赞赏,为什么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都被强烈质疑?因为对国家的态度和感情,不是一种暴露在众人目光下的姿态,而是经历了山河岁月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情。“爱国”,“如何爱国”都是个人自由选择,不关乎他人,只关乎内心。吾心安处是故乡,坚持不夸张、不偏颇,在爱之前,首先做到尊重我们的国家。
本期互动:如果让你在国外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演讲,你会说什么?
编辑: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