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来辩#20 要不要继续延期复工?

 

截止今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累计确诊78196例,累计治愈29846例。今日稍早一些,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湖北以外地区新增死亡病例为零!这是自2月4日以来,湖北以外地区首次新增死亡病例为零。2月13日以来,全国新增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开始明显下降。虽然还不能说已经战胜疫情,但最黑暗的时刻应该已经过去。

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复工率也在逐步提升,其中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四川、等外贸大省复工迅速,浙江省千万美元以上企业复工率更达到90%。相比之下很多内地省份还在严防把控,严格排查人员流动,你觉得现在复工是时候吗?

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急需劳动力开启生产,抗风险能力薄弱,再不开工可能会导致公司倒闭,严重了甚至会影响税收;另一方面疫情正是集中精力对抗的关键时刻,需要把握后最后一道关卡。

避免疫情在更大范围内扩散,需要对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有所控制,与此同时,国家经济急需注入新的活力,又需要人员尽快复工。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这已经是一个亟需给出答案的两难选择

你怎么看待呢?

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参与方式:

觉得应该继续延期复工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觉得不应该继续延期复工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举个🌰:

“👍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这个时候复工实在得不偿失,伴随着复工的大规模人员流动,疫情只怕会二次传播,应该等到疫情控制住再开始复工。”

“👎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目前大规模复工肯定会有潜在风险,只有等到疫情完全得到控制才是最安全稳妥的办法。但无论是对中国经济,还是每个微小的个体,都无法承受如此长时间的等待,是时候复工了。”

不服来辩#19 死后社交账号要不要销号?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日常社交也越来越多地依靠社交网络,大家也习惯在微信、qq、豆瓣上描述自己。

这些平台和账号保存着大量关于日常、心情、事件的描写,仿佛是在这些虚拟世界中,也存活着一个充满情感的,人格化的“虚拟自我

那么一百年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离开了,保有“虚拟自我的社交帐号又该何去何从呢?

牛津大学曾有一项研究表明,社交巨头Facebook至今已成立16年,其死亡用户已经超过了3000万,这3000万用户的踪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墓地。有专家分析,以此速度,半个世纪后Facebook的死亡用户或许会比活人用户还多。

然而,大部分人从未思考过或者不清楚数字遗产或死后的社交帐号该如何处理。

据日本NHK电视台《close-up 现代+》栏目做过的一项调查,55%的日本网友对如何处理数字遗产感到不安。同时,95.2%的网友不知道拿数字遗产该怎么办。

各大社交平台的态度也不完全相同2015 2 月,Facebook 推出了「代理人」功能。一旦死亡被证明,Facebook旗下各大账号会应资产执行人设置中的要求:要么删除账号;要么移交给代理人继续保留,以供亲友纪念死者,允许代理人更改用户个人资料图片,置顶帖子功能以及要求平台注销该账户等等。QQ号超过一定时间就会被自动回收,最后被删除。谷歌则设置有用户死后账号数据是删除还是保留的选项,将选择的权利留给用户本人。

虽然通过社交帐号使人重塑复生的事情并不现实,但是与之相关的死后社交账号要不要销号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那么你觉得社交账户在我们离去后要不要销号呢?

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参与方式:

觉得应该销号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觉得不应该销号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举个🌰

👍支持销号。社交账号保存了太多我的隐私,即使是亲近的人,也有不想让他们看到的信息和内容,可能是一次善意的谎言,可能是一次情绪的波动,可能是一场生活的巨变,这些本就只来自、属于的内容,还是和我一起离开吧。活着的人继续过自己的日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学上的感觉剥削(某些形式的数字哀悼,比如由一名家庭成员保持逝者社交账户的活跃,可能会导致其他人的心理创伤,使他们无法从亲人/朋友离世的悲伤情绪中走出来,继续前行)。

👎不支持销号,人间走一趟哪能不留下点足迹👣。社交账号上的动态日常留着给自己后代看看自己多好,还能让他们知道我这个长辈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去那些地方玩过,吃过什么好东西,这也是一笔财富。

不服来辩#18 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参加中考加10分值得推广吗?

 

昨日,湖北官方发布《关于进一步关爱和激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提出,加强对一线医务人员的政策倾斜,2020 年参加中考的一线医务人员子女,有关市州可在其录取总分基础上增加 10 分后参加中考招生录取。

政策一出台,便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有朋友觉得医生奋战在疫情第一线,于情于理都应该给予奖励,无私奉献者值得这样的回报。

还有朋友觉得此做法对医护人员有失公平,对于一线医护人员来说,这个政策只适用于有子女且适龄中考的医护人员,那么其他无子女或子女不是中考年纪的医院人员呢?激励是肯定要给的,不过这个政策实在有失公允。

你怎么看呢?

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参与方式:

觉得值得推广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觉得不值得推广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举个🌰:

“👍10分的差距会淘汰很大一部分人,一些原本可能进好一些高中的就能进去,以及因为加分进了更好一些高中的医护人员子女。谁能保证里面会没有将来要报考医科大学的人呢?这次的疫情本来就是医疗系统出了大问题才会造成这样,我觉得值得推广。”

“👎奖励一线医护人员变成奖励他们的子女,并以牺牲社会考生的利益为代价,照顾一线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奉献大,并不等于其子女需要照顾。要提拔奖励也是奖励医护人员自身。”

不服来辩#17 恋爱是否需要作为一门课程学习?

在情人节的后一天,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恋爱这件事。

国内许多大学都开设有一门独特的选修课,在小编的大学生涯中,这堂选修课一直是最热门的课堂之一,学生们总是对它抱有极高的热情和期待,这就是恋爱课堂

这样的课程一经推广,恋爱是否应作为一种课程来学习的话题便引起不少的讨论和争议。

支持的朋友们认为:这样的课堂可以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比如帮助你认清恋爱的本质,如何更好地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告诉所有人在感情中需要负责、需要尊重、需要自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朋的先天不足(不能早恋/家庭本身在亲密关系的处理中有问题),和后天畸形(没有经验/社会舆论或个人经历导致恋爱观念有问题

不支持的朋友们则认为:将恋爱作为一门课程,那将会由谁用什么方式来教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恋爱观,每个人对于恋爱的需求也不同,很难说哪种就一定是错的。并且恋爱本身也是没有办法学习的,课程的方式只会让这样美好的事情因为课程程序化,而不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去享受爱本身。

那么你是否支持将恋爱作为一门课程学习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想法💡。参与方式:

支持或认同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不支持或不认同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举个🌰

👍将恋爱作为一门课程学习,并不是只学习一些技巧方式,更重要的是树立一个正确的恋爱观念,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如何在感情中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如果这样的课程能够推广,那会不会少一些丧失了爱的能力的人,少一些认为爱就是控制/占有/勒索的人,少一些在亲密关系中无意识地伤害或受伤的人?

👎恋爱本来是充满未知的,需要我们去探索去体验,在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恋爱方式、适合自己的人,这就是恋爱的美好所在。而课堂的形式会将其僵化,原本的美好与幻想也会被固有的理论打破。更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需求,没有谁能说自己的恋爱观念和方式是绝对正确并且适合所有人的。

To My Darling的小情书

各位可爱的红板报老友,见信启:

2020给了我们一个冰冷的开始,我们接受着亲情、人性与爱的考验。疫情无情人有情,面对未来我们一无所知,面对现在我选择坚定着去爱。

即将到来的这个不能出去下馆子,不能把酒共良宵,不能牵手领证的情人节,你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也许你:

尚未回到有他的城市,不能与他拉手,不能与他一起吃饭,不能与他一起…“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大爱无疆,小爱绵绵。真正的爱是人远心不远,疫情当前,亲爱的,不能拉着你的手陪你逛街看电影,请你吃饭选礼物,但情人节,我在!

也许你:

情人节秒变催婚节,还没复工的你是否坐在爸妈身边,没人约。。。只有左右手的紧紧相拥。写给未来的ta一份小情书吧,带着新年的祈愿。表白吧。那感觉应该就是,我们置身在极高的两座山脊上,遥遥的彼此不能相望,却能听见你温柔的声音传来。

也许你:

你们是老夫老妻。假期变得悠长,是否想起你们的婚礼誓言?婚礼千辛万苦憋出来的vow瞬间实现: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万水千山、百年一心。是否经得住了突然猫冬的考验?我就想问一句,最近三餐谁做的?不能出门的情人节写给最近辛苦的ta一段话吧,ta暖你的胃,你暖ta的心。如果可以,两个人一起下厨吧,做顿爱的晚餐!

也许也许

2020年的开端,殊不容易。但正所谓一起走过患难,才会更加坚定。在重重困难面前,两颗因为爱而坚定相信的心更加珍贵。

在此红板报小馆纵队2020年情人节特别企划To My Darling的小情书,在评论留言区写一段话给你的ta,启动云爱你,发射出你的小心心吧!

参与方式说明:

在本文评论区留言,云爱你的表达暗号为:To My Darling+要表白的人名+想说的话+留言人的名字

举个🌰

To My Darling 小翠儿,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等疫情过去,我来娶你!强子

大家可以选择自由发挥哦~

截至217日早10点,我们会公布获赞前三名的表白者,届时有工作人员联系您并送出一份红板报专属周边礼物🎁~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篇满载爱❤️推送可以在带给大家甜蜜的同时,也带给大家力量。

Love keeps us kind.

期待大家的小情书

不服来辩#16 碎片化阅读是利是弊

 

Locket app收集了1000000个用户一天中打开手机的频率,数据显示,普通人平均一天要打开手机100次,平均每天使用9小时以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也由报纸、书籍变成手机、电脑。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号、知乎、各大论坛等提供了海量的内容供阅读,只要想汲取,非常方便,这种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多数人大量的空余时间,打发空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专业知识和开拓眼界。

那碎片化阅读是利是弊呢?

研究显示碎片化阅读停留于浅层阅读,会使人失去思考能力,无法使文章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会提高阅读的阈值,大脑会懒惰到不想思考就会自动选择阅读那些标题有吸引力的文章,很难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同时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

但知识浩如烟海,在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精力系统性的学习的情况下,碎片化阅读无疑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门槛,且阅读成本低,能帮助读者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去涉猎不同的知识,认识世界的广阔。

你怎么认为呢?

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参与方式:

觉得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觉得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举个🌰:

“👍通勤、如厕的时间用来碎片化阅读再合适不过,阅读门槛低,用来消磨时间再合适不过,有些人原本就不爱读书,对于他们,比较轻松的碎片化阅读无疑就是一个额外的学习机会。那些原本就爱看书,肯下苦功夫钻研学术的人,碎片化阅读只是拓宽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太明显了:知识零碎不成体系,阅读太浅,读者容易以偏概全。只是接触了表层就以为掌握了某个领域,只是看了一些简短的结论就以为懂得了真理,长久以往就容易养成惰性思维,被“充实感”给蒙蔽了。短期可以,长期以来的碎片化阅读有弊无利”

下一个宝藏推荐人就是你!

「宝藏推荐人」活动已经满月啦!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从2月11日起,活动评选将对全体推荐人开放,我们将从3个方面,一周想法的发布数、鼓掌数以及评论数总量(各占比重50%、20%、30%),综合评选出当周的“宝藏推荐人”。

获选的推荐人将会获得5大特权与奖励:

1 精美礼品

红板报官方定制,超高颜值小周边,抱枕、帆布包、贺卡等任你选。

2 免审特权

发布的想法无需审核,直接发布!

3 哪都有你

推荐位、广告位全站曝光,更有机会登上开屏页。

4 欢乐面基

红板报官方线下福利活动,将优先邀请你参与。

5 共同成长

媒体合作。如果你有相关媒体资源,可以和我们一起干票大的!

—————-

欢迎多多参与多多分享!

如果你还没有成为推荐人,可以加官方小助手微信:chunji3022,申请成为推荐人!

不服来辩#15 疫情结束后在线办公将何去何从?

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周,为了响应在家隔离的号召,全国各地大小公司共同开始了一场远程办公的大型实验。

我们一不小心就实现了不换衣服不出门就上班的梦想。但是亲身体验过居家办公后,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与惬意。并且由于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大多数人表示并没有在办公室中效率高。随之,远程办公、在家办公是否能大范围推行,甚至成为常态这一话题,引起了一波讨论。

支持的朋友们认为:在家办公能够省去通勤需要的时间、金钱、精力,还能营造更舒适的办公环境,不必一直端着架子,不必限于公司的时间安排,甚至不必压抑情绪,自由又舒适,何乐而不为呢?

不支持的朋友则认为:在家工作并没有工作所需的氛围和环境,即使是个自律的人,要想高效工作,依然要面临外界的重重考验。并且对很多特定职业来说,远程办公带来的沟通障碍会给团队分工、协作带来很多困扰。并且没有了上、下班的仪式感,无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工作需求,似乎在领导眼中都变成了开个电脑就能搞定的事情。在国内职场本来就私人界限模糊的情况下,在家办公反倒为变相加班大开方便之门。

你适应在家办公的节奏了吗?感受又如何呢?

因为疫情而迅速发展的远程办公,在这一切风平浪静之后又会何去何从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参与方式:

觉得在线办公值得提倡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觉得在家办公不值得提倡的,请在评论区用“emoji👎+你的观点

举个🌰

👍在家办公能省去我每天近三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不用挤地铁、赶公交,不用和不想见的人客套寒暄,只需要专注在工作内容上。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中,感受到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

👎因为远程办公的工作特征难以权衡,包括奖惩措施、工作环境等会给管理带来很多不便,也会给日常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比如,为了证明我在工作,摄像头已经开了一整天了,原本的周报、月报都改成了日报,一天中一半的工作时间都用来编造和汇报。两天下来,感觉比在办公室一个星期还疲惫,还是怀念办公室的日子。

💡【有奖竞猜】第92届奥斯卡奖会花落谁家?

92届奥斯卡颁奖在即,DC凭借电影《小丑》凭借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11项提名领跑,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黑帮史诗片《爱尔兰人》获得10项提名,战争片《1917》和剧情片《好莱坞往事》同样都获得10个提名。似乎看起来,最大赢家即将在这四部影片中产生,然而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奥斯卡会不会给提名领跑者们一记闷拳。

疫情期间,让我们在家猜测下第92届奥斯卡到底会花落谁家😊

2020奥斯卡详细奖项提名:

最佳影片提名:

《极速车王》

《爱尔兰人》

《乔乔的异想世界》

《小丑》

《小妇人》

《婚姻故事》

1917

《好莱坞往事》

《寄生虫》

最佳导演提名:

《寄生虫》奉俊昊

1917》萨姆·门德斯

《小丑》托德·菲利普斯

《爱尔兰人》马丁·斯科赛斯

《好莱坞往事》昆汀·塔伦蒂诺

最佳男主提名:

《痛苦与荣耀》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好莱坞往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婚姻故事》亚当·德赖弗

《教宗的承继》乔纳森·普雷斯

《小丑》华金·菲尼克斯

最佳女主角提名:

《哈丽特》辛西娅·艾莉佛

《婚姻故事》斯嘉丽·约翰逊

《小妇人》西尔莎·罗南

《爆炸新闻》查理兹·塞隆

《朱迪》蕾妮·齐薇格

活动时间:27—29 23:59

奖项:

一等奖: 红板报专属抱枕3份)

二等奖: 星巴克任意饮品兑换卷(5份)

规则 在评论区说出你认为会获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导演”+“最佳男主 ”+“最佳女主四个奖项和理由。

截止到10日奥斯卡奖项公布前,我们会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抽取8位预言家送出奖品。

开奖时间211日在本话题页公布,届时会有小助手联系您,请留意~

聚焦颁奖季:这场神仙打架谁会赢?

2020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即将于北京时间2月10日早7点举行,这也是漫长的颁奖季的最终一战。

相较去年《绿皮书》的一枝独秀,今年的奥斯卡奖可谓是“神仙打架”:佳片众多,类型丰富。DC电影《小丑》凭借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11项提名一路领跑,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黑帮史诗片《爱尔兰人》获得10项提名,两镜到底的《1917》和昆汀的《好莱坞往事》同样都获得10个提名。

这次,红板报策划了「聚焦颁奖季」专题,为大家解析热门影片,带来相关的精彩资讯。

即使不能到影院观影,也可以赏析荧幕佳作。灯光渐暗,荧幕渐亮,我们开始吧。


这是最难预测的一届奥斯卡!

《爱尔兰人》交白卷?影帝”小丑”呼声大,《寄生虫》最佳导演?

2020年第92届奥斯卡奖公布提名,《小丑》、《爱尔兰人》《1917》和《好莱坞往事》提名领跑。如无意外,最佳影片可能就从这四部影片中产生。

不过,《爱尔兰人》之前在金球奖上5项提名但一无所获,这次在奥斯卡拿到10项提名会不会再度交白卷?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超前预测了最有希望的获奖者,在奖项公布之日,大家来看看我们猜中了几个?

(点击三位传奇影帝 阅读本届奥斯卡预测获奖名单)

《1917》:它的幕后,比十项提名更厉害

《1917》:“两镜到底”能否力擒奥斯卡?

自去年北美圣诞档上映后,冠以《1917》“一镜到底”标题的文章俯拾皆是,也成了这部电影最吸引观众的噱头。从影片的呈现上看,《1917》用了“两镜”(一小时一镜),但至少这“一镜”手法是战争题材中的首次运用。

英国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为此片全程掌镜,让本片的光影构图做到近乎无可挑剔得摄人心魄。萨姆·门德斯的戏剧调度演绎得酣畅淋漓,一步步悬念设置嵌入简单直白的剧情。

那么,奥斯卡的评委们会认为“故事太粗浅”还是“平淡见真情”呢?本篇文章带你揭秘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最大热门《1917》。

(点击图片 阅读《1917》的幕后揭秘)

《小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生于邪教家庭,目睹亲哥死亡,“小丑”的扮演者本身就是一部人间悲剧

DC电影《小丑》本次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男主角Joaquin Phoenix神一般的超强演技也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更令他成为今年奥斯卡奖影帝的热门人选。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被叫做「好莱坞隐居者」的Joaquin Phoenix之所以这样沉迷于扮演让人不安的角色,那与他自己过去那充满了悲剧的生活是离不开的。正如一位好莱坞制片人所说的:“他在一个邪教组织中长大,他的哥哥死在他的面前。他擅长演出创伤的角色是因为他真的受过伤。”

本篇文章为你讲述Joaquin Phoenix的人生故事,比起他主演的《小丑》,可谓更富戏剧性、甚至更悲惨。

(点击年轻的Phoenix 阅读他的传奇故事)

《小妇人》重拍经典,获得时代新生

等疫情过后,一定要去看这部豆瓣8.4的奥斯卡热门电影

因疫情影响,继春节档之后,情人节档的所有电影也全部撤档。原本定于2月14日上映的奥斯卡大热门电影《小妇人》位列其中。

这个改编自美国同名文学名著的电影,已经是第七次被搬上大银幕。在此之前,好莱坞著名女星凯瑟琳·赫本、伊丽莎白·泰勒、薇诺娜·瑞德和克莉丝汀·邓丝特等,都曾出演过《小妇人》。

尽管珠玉在前,格蕾塔·葛韦格版的《小妇人》依旧表现出强势的竞争力,因为她不仅把此前版本惯用的线性叙事,更改成平行叙事,还为几位女主注入更现代的女性意识,让她们在言辞及性格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气韵。

疫情过后,请别错过它。

(点击这个甜茶 阅读《小妇人》相关资讯)

《寄生虫》:它的精妙之处,远不止于剧情

《寄生虫》,何以成为一部建筑电影?

韩国导演奉俊昊的金棕榈之作《寄生虫》受誉于其对社会等级之间的冲突的洞察,但它的场景设计也同样让人叹服:电影揭示了一个贫困的家庭是如何步步接近富足的朴姓一家,甚至逐步“接手”了这家人的生活。电影百分之六十的内容都发生在这个朴家人的豪华别墅里。大多数观众或许意识不到,这栋别墅是为了电影拍摄,完全从零开始建造的。

故事中,这座精美的现代建筑,是由一位虚构建筑师南宫贤子建造的。而现实中,它其实是《寄生虫》的场景设计李河俊的作品。

在本篇文章里,《寄生虫》的导演与他的场景设计李河俊共同讲述电影中多层别墅的精密建造过程。

(点击图片 阅读《寄生虫》的建筑美学)

历届奥斯卡的遗珠盘点

这20个奥斯卡式悲剧,你绝对想不到

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奥斯卡会不会给提名领跑者们一记闷拳。比如第83届奥斯卡,《社交网络》领跑了几乎整整一个颁奖季,却在最后关头输得一塌糊涂。

奥斯卡历史上有太多的优秀作品,先是大包大揽多项奥斯卡提名,各界舆论一致看好,却在获奖结果揭晓的当晚,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奥斯卡无情抛弃。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盘点了20部惨遭“始乱终弃”的佳作,带你回顾这些奥斯卡遗珠。

(点击快乐小李子 阅读奥斯卡遗珠盘点)


有关本次颁奖季,你最心仪哪部电影,心中又有怎样的预测呢?同时,红板报小馆正在举行奥斯卡「有奖竞猜」活动,期待大家来说出你的看法~

(扫描二维码来红板报,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红板报,全球最大资讯聚合平台Flipboard中文版。汇聚前沿品质资讯,精彩的“想法”在这里交汇碰撞,让你时刻与世界保持同步。